寇准的一生,起起伏伏,数度起用,又数度谪贬。尤其是被流传的杨家将演义里,寇准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杨家将里寇准背靴之类的桥段是虚构的,但是寇准这个人可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所以电视剧里喊寇准叫寇老西儿,是不对的,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称呼,但是寇准是陕西人,这也就是电视电影给谬传了。寇准是北宋太宗年间政治家﹑诗人。寇准极有才华,写诗很厉害,尤其擅长七绝诗,留有《寇忠愍诗集》,和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最后任雷州司户参军,在雷州任上,寇准病了,在病榻上,寇准还在忧国忧民,写下了一首《病中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寇准病逝于雷州(今广东海康)。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凖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为多次建立大功勋,被辞官职为姓。寇准他爹寇湘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一生耿直忠诚,忠君爱国。

寇准少年时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19岁就已经考中进士。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录取进士有个毛病,那就是喜欢年龄偏大一点的,而且太宗喜欢亲自面试,年纪轻的往往不被录取。而寇准才19岁,明显不在太宗喜欢之列。就有人给寇准出主意,让他虚报年龄,把自己年龄报大点。但是寇准拒绝了,寇准说:我才刚刚要踏上仕途,我诚信参考,怎么能欺骗陛下呢?

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寇准耿直的个性。端拱二年(989年),寇准那会儿的官职是宰相。有一天在宫殿上跟皇帝赵光义提建议,建议很大胆,很尖锐。忠言都是逆耳的,实话都是不好听的,宋太宗听不进去也算是正常的。宋太宗没听完寇准说话,就生气地离开了龙座,扭头要回内宫。寇准一看皇帝要走,上前一把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皇帝重新回到龙椅上去,听他把话说完。也亏得宋太宗心里清明,如果碰上个昏庸无道的残暴君王,一早就把寇准以冒犯龙颜的罪名给拖出去问斩了。

说到这,不仅插几句嘴,其实历朝历代的忠臣都需要遇到明君,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显示出来他的忠诚。如果一个忠臣遇到一个昏聩无能的暴君,第一次忠言逆耳的时候就被咔嚓了,那就直接大结局了,还忠诚个屁啊。

这件事过去后,宋太宗非但没有生气,还很赞赏欣赏寇准,高兴地对人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宋太宗这话,真是即夸了寇准,又夸了自己,他这是把自己跟唐太宗相提并论了啊。

淳化二年(991年),发生了全国性的旱灾。太宗召集大臣们讨论对策。大臣们都说这是天意,是天数如此。只有寇准义正言辞的站出来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之所以爆发这么大的旱灾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有官员知法犯法徇私舞弊。宋太宗挺生气,扭头回了后宫。过了一会儿,宋太宗还是忍不住,把寇准叫了过去,问他有什么证据。寇准说:陛下把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太宗就真的把官员们都叫了过来。寇准一看该来的人都来了,就说到:王淮和祖吉都是因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触犯的刑律,祖吉受贿金额比王淮少,却被杀掉了,可是王淮收受贿赂上千万,却只是受了杖刑,就官复原职继续当官了,无非是因为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这不是刑罚不公平是什么?皇帝调查后,严厉处置了王沔、王淮。寇准因为这件事在皇帝那里好感度直线上升,皇帝深觉此人可用,于是寇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皇帝虽然很欣赏寇准,也了解寇准的为人,多数时候寇准直言进谏,皇帝也不计较寇准的态度。但是,皇帝的天平并不是每次都倾斜于寇准这边。

寇凖到枢密院上班后,跟知院张逊在一些事件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俩人一时之间势如水火。有一天,寇凖和温仲舒一起骑马走在大街上,这时一个疯乞丐不知道从哪里窜了出来,对着寇准的马跪下就拜,嘴里还喊着万岁。这事被判左金吾王宾看到了,王宾跟张逊关系又很好,把这事告诉了张逊。张逊就让王宾把这件事添油加醋的报告给太宗,说寇准有谋反之心。寇凖拉来温仲舒作证,在大殿上跟张逊一伙就吵吵开了,最后越吵越激烈,跟泼妇骂街似的,互相揭短。宋太宗相当生气,直接把张逊变为庶民,寇凖也被降级到青州当知府。

可是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太宗已经有些离不开寇准了,心里老是念着寇准,第二年就把寇准又弄回身边了,给寇准了个参知政事的官,后来又加给事中。

这里还有一个小段子。寇准回来的时候,太宗脚上生病了,不方便走路。寇准回来后见皇帝,太宗就先让寇准看了看他的脚,然后开玩笑的责问寇准:你咋不早点回来呢?谁知道寇准一本正经的倔强回答道:如果不是陛下召见,我是不会来京城的。把太宗气了个仰倒。

寇准一生中数次被贬,最后一次到了雷州,寇准没能再回到京城。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寇凖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最后埋骨洛阳巩县。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敕令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

寇准死后,棺材运回故乡途径衡州、公安等地时,当地百姓们自发插竹路祭,后来竹子们都成活成了一片竹林,被当地人称为"相公竹"。百姓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时时祭拜。"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就是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为寇准感慨所作诗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