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我从幼生长在没有江河只有小溪的会稽山区日铸岭内,与龙舟没有直接的接触,缺乏直观的印象,刚读巴晓光所著的《诸神的游戏——中国福州龙舟的传统与禁忌》(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版)时,总有一种找不到方位与路径的如入迷雾之感。读到后面,方才隐隐约约意识到,龙舟属于民间,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

其实,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本身就是一种民间习俗,一种以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为背景的民间习俗。中国人以龙为自己的图腾,被称之为龙的传人。神州大地,尤其是水域密布的南方,多有龙舟习俗。福州的龙舟习俗仅是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龙舟习俗之一,其起源不是最早的,至少在吴越之后。

福州的龙舟习俗,当然也与民间信仰、民间传说有关。此书所说的“五灵公”即五帝,原是赴京赶考的五个秀才,那年五月初四夜里,因为梦见功曹命瘟神投毒于水源大井,降疫病惩治作恶之人,他们决定守在井边劝阻民众汲水,五月初五那天劝阻无果,这五位秀才自饮井水中毒身亡,以生命阻止一场瘟疫之蔓延,于是被奉为神灵,掌管祛灾去病,驱瘟除疫。福州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就这样成了敬神娱神的最好方式。围绕着“五灵公”信仰,又有不少民间传说,例如,传说五帝中的刘帝非常喜欢龙舟。所以青白蛇龙舟的“龙头”里会安放他的神像,每年端午让刘帝与龙舟一起巡游闽江,观看龙舟竞渡。

与“五灵公”信仰相似的民间信仰还有不少,书中说的“五门墩大哥”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五门墩”只是一个地点,那位见义勇为的中年男子即从此处跳下水去救起投水自尽的怀孕女子,事后人们再去寻找救人之人,那人已无踪无影,连姓名也没有留下,这才被人们称为“五门墩大哥”。日后这一带人端午节划龙舟,每到五门墩便偃旗息鼓,拈香祭拜,据说拜过“五门墩大哥”,龙舟就不会倾覆,于是相尚成为一种习俗,其影响也逐步扩展。

民间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总与民众的基本诉求有关,例如去瘟除疫以保健康平安。民间传说虽是传说,却总是有些来历。这些传说,这些来历,以及记载这些传说和来历的遗迹,往往散发出民间气息。民间传统之所以能一直流传下来,因为这些传统之中,包含着某种文化以及某种价值观念。与福州在龙舟竞渡时祭祀“五灵公”一样,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也有其他地方的祭祀对象,有的祭祀大禹,有的祭祀屈原,有的祭祀伍子胥,有的祭祀曹娥……在这些祭祀对象身上,无不寄托着民众的价值取向。

当然,并非所有的民间传说或传统都有积极意义,并非只要是民间的,便顺理成章。此书述说,在龙舟制作过程中,画龙爪禁忌画五爪,因为只有真命天子御用之龙舟,方才配有五爪。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传说:徒弟自作聪明,趁师傅去吃饭时,将原先只有四爪的龙舟添了一爪,结果这条龙舟便惨遭雷劈。很明显,这种禁忌,这个传说,是为皇权至上张目的。此著还说到,女子之于龙舟,也有各种禁忌,女子不能与龙舟沾边,尤其不能触及龙头龙骨,否则,龙舟就会出师不利,因为女子阴气太重。这种传统,这种禁忌,充满了对于女性的歧视。

在巴晓光的这部书中,对于福州的龙舟习俗的方方面面,例如龙舟的制作,扒龙舟的训练,龙舟的竞渡,适合龙舟竞渡的水域,各种龙舟队以及龙舟俱乐部,都有细致入微的介绍,但始终不离“民间”二字。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个叫“境社”的词汇。与行政村重在“行政”不同,“境社”重在宗族与风俗或曰“民间”,在此二者有冲突之时,龙舟习俗更注重于“境社”。有些已被拆迁去别处的人们,在赛龙舟之时,往往会不顾行政区划之分,而参加原先的龙舟队去,或组织龙舟队去祖地参加龙舟竞渡,这是对于乡愁乡情的一种眷恋。原江中华安境的刘姓家族,每年都要回祖地举行“再下水,祭祖”和“祭山祭神”仪式,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作者 宋志坚)

关键词: 福州 龙舟 端午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