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以盘活用好森林资源、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增强国有林场发展内生动力为重点,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加厚“绿色家底”。

截至2024年底,广西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2572万亩,资产总额893亿元;2024年,经营总收入97亿元,生产木材860万立方米。其中,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1334万亩,资产总额787亿元;经营总收入88亿元,生产木材677万立方米,销售“亩产万元林”23片、亩均出材量18.09立方米。

扩绿提质 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资料图片)

七坡林场采取珍贵树种与桉树异龄混交经营模式。七坡林场 供图

初冬时节,广西国有七坡林场连片树林依山就势、起伏交错,一颗颗桉树直立挺拔,红椎、格木、米老排等多个乡土珍贵树种间栽其中,整片山林枝繁叶茂、被管护得井井有条。

近年来,七坡林场以国储林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桉树混交林经营模式,通过桉树与乡土珍贵树种营造生态功能良好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形成林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多功能国家储备林。

七坡林场场长蒋林说:“该模式不仅能够‘以短养长’,更实现了‘为国储材’的目标,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广西国有黄冕林场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单位,全面推进“万元林”“精品林”建设,以“四良造林法”聚力培育大径材,并通过场外造林、合作联营等举措,激发集体林经营发展活力,为盘活周边县乡一级森林资源、帮助实现集体林地集约化经营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目前,黄冕林场每年可为社会提供40至50万立方米以上优质林木,已累计售出“万元林”21片共计1.3万亩,实现单位面积不变亩产值翻番的成效。

黄冕林场。

高峰林场则以科技创新引领,启动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提质升级项目,探索多元森林经营模式。示范园打造了大径材目标树经营模式、林下经济立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功能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等8种森林经营模式。此外,高峰林场以科技赋能森林抚育,通过无人机、物联网等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让森林培育全程可追溯、可优化,为广西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优良经验。

目前,广西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提标培优”转型,制定出20个精细化全周期森林经营作业法,实践总结出28种具有南方集体林区典型特点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其中,国有七坡林场桉树纯林改造实践案例、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实践案例被国家林草局列为第二批10个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典型案例。

点绿成金 多措并举拓宽“两山”转换渠道

广袤的林地是国有林场最宝贵的绿色家底。近年来,广西国有林场跳出“砍树卖钱”的传统思维,在碳汇交易、林票改革、林下经济等领域创新突破,利用好“绿色家底”,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国有高峰林场作为全国首批森林碳汇试点单位,建成广西首个桉树人工林碳汇物联网监测示范基地,开发了碳计量监测信息系统、森林经营类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信息系统、研发碳汇信息系统等三大信息系统,并通过组建广西碳中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应用,目前推动碳票交易已超2万吨、交易额超100万元。

高峰林场全国森林碳汇试点项目监测林。苏绍豪 摄

林票改革则让闲置林地与资金被激活为“流动资本”。今年7月,广西首批“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2.0”项目实现线上挂牌,涉及大桂山林场等8家区直林场及国有企业,覆盖贺州、河池、防城港等多地。目前,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合作面积达10.9万亩,发行总额1.17亿元,惠及林农1.69万户。

大桂山林场通过“林场+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的合作方式,成功发行广西首批“国家储备林林票”962万元,有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金,让林农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愿景。

在林下经济方面,黄冕林场、三门江林场等林场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共建原料基地,扩大林下中药材种植;派阳山林场、六万林场在八角林下养殖“八角鸡”,南宁树木园林下养殖梅花鹿,均已成为林下养殖特色产业;高峰林场、六万林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景观资源,打造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

六万林场八角林。

通过“一场一品”建设,广西国有林场推出一批林场“土、特、优”林下经济品牌。在国有林场带动下,广西林下经济产业蔚然成风,为林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此外,广西区直国有林场还整合种苗、肥料、板材成立的八桂种苗集团、华沃特集团、森工集团、祥盛集团等专业公司,每年为市场提供苗木4亿株、肥料30万吨、板材185万立方米,进一步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林兴富民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广西国有林场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营造林建设、林地流转租金、基础设施共建、林票分红等多重机制,让林场的“绿色家底”成为助农增收的“绿色银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黄冕林场以购买劳务服务、提供林业就业岗位等方式,让林农参与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营林生产活动,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此外,林场每年给当地村民赠送苗木,并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村民从事储备林建设。近3年,黄冕林场投入营林资金超3亿元,满足群众就近就业需求超过72万人次,群众劳务收入超1.5亿元,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注入“林场力量”。

三门江林场以油茶特色产业为纽带,通过保底分成、茶籽原料回收、劳务雇佣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发展油茶产业。2023年以来,林场累计支付劳务报酬及保底分成款180万元,收购周边农户油茶籽近9000吨,支付收购款近1.8亿元,真正让群众的油茶果变成“致富果”。

大桂山林场为租用林地的村屯道路硬化及维修、桥梁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从苗木捐赠到基础设施助建,从技术帮扶到产业协同,国有林场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力量,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目前,广西国有林场场外造林覆盖全区98个县(市、区)1408个行政村,场外造林面积超800万亩,带动集体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500万亩,吸纳近7万农民就近务工,支付劳务费约20亿元,年人均务工收入超过3万元。

千山叠翠,绿里生金。如今,广西国有林场已实现“资源盘活、生态增值、林农共富”的协同发展,林场的“绿色家底” 越积越厚,高质量发展成色愈来愈足。未来,广西将持续盘活森林资源,提高林业效益,逐步走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为南方集体林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广西样板”。(陈燕)

关键词: 国有林场 经营 广西 森林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