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传递总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从甲骨文到贝叶经,从木版印刷到现代印刷术……每一次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实则都暗含着人类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孔子时代一车竹简的文字,现代人使用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以轻松承载。单从信息量的多寡而论,现代人所掌握的海量信息,已非古代人所能及。这正是现代人所自豪的地方。
人类是不断追求欲望满足的动物,生物大脑通过不断记忆、忘记、叠加、整合,演绎着生存的悲欢离合。每个人似乎都在和遗忘做斗争,即使是一位记忆力超强的人,也不能完全记住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生物大脑作为人类的第一大脑,不可避免会在生活中出现断片、错置、空白等情况。自有人类以来,一代一代智者致力于探讨着如何增强人类记忆力的方式。生活中,也不乏因为失忆而造成的痛苦、争执乃至极端事件。时间是残酷的记忆杀手,第一大脑的这些不足,让人类开始主动寻求“第二大脑”的出现。在这方面,大数据思想家涂子沛在其新著《第二大脑》中为公众提供了数据时代更新思想与知识架构的新方法,作者视野新、思路宽,前瞻意识强,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刻解读并示范成为“智能增强人”的工具和方法。
(资料图)
一般来说,有生活经验的人,懂得逻辑自洽和做事的条理性,会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处理得井井有条,历史上的先贤、圣哲具有这样的特点。像曾国藩,善于在日记里不断反思、追问、策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一生抵达预定目标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一般人。而在《第二大脑》一书中,作者深刻体会到游离于第一大脑之外的信息整理、思想沉淀、知识升华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清晰感受到在“第一大脑”之外,“第二大脑”对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坦白来说,涂子沛引入的“第二大脑”这个新概念,历史上已被许多优秀者所实践过。时至今日,数据时代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已经促成人们对第一大脑局限性的审视和客观评价。自有电脑以来,每个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巨大力量。譬如内容丰富的照片,可以轻松下载到电脑里;不同时期的文章,可以分门别类放到电脑里储存。电脑极大地提升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记忆能力”。作者将这种生物头脑延伸出去而形成的人脑与电脑合作而成的“悬挂物”称之为“第二大脑”,认为第二大脑为现代人提供了超越前人的魔力,也为向后人传播文明之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
互联网时代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变成数据。”具体来讲,“人类的大脑很喜欢延异。延异的本质是发散,但人类大脑如果需要思考,则必须聚焦和收敛”“就获取新的信息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它层层拓展、无穷无尽的链式结构决定了:互联网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更不是一个好的思考工具”“信息的搜寻、管理和使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而第二大脑正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的一个外部大脑。”第二大脑首先“要去复制、备份第一大脑思考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次,“第一大脑的记忆是高度主观的、不可靠的,而第二大脑的记忆是高度客观的、稳定的”;再者,“第二大脑将比第一大脑更容易产生创意”,第二大脑脑机协作的特点,能克服第一大脑的诸多局限性,把新旧、远近、间接和直接等信息贯通起来。
涂子沛勾勒出了“构建数字记忆体”的可能性。“块”作为第二大脑的神经元,“标签”为“块”建立人工突触,“页”作为第二大脑的反射区,构建“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作者提出了“用四个大类分拣一生所有的信息”和“使用全新的、革命性的日记模式”的方式来构建数字记忆体的方法的重要性——人是会思索的动物,通过创建高级的思考特质,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逻辑思维人。人类生物大脑具有记忆和思考两大功能,第二大脑的信息块、标签、页面、集群分别和人类生物大脑的神经元、突触、反射区、神经中枢对应,作者将二者进行对照和类比,讲述如何构建数字记忆体,打造多维、立体、复杂的神经元联结,让第二大脑和第一大脑配合,展开高级的思考。该书认为,第二大脑为现代人认识自我、确定自我,形成个人的知识图谱和价值体系,推动人们产生创意和创新,力量巨大。作者从构建网状立体的结构、洞察、发现新的联系、脑机协作催化新的创意、使用Query和搜索的技巧、改写、化用和互文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创建新的“脑细胞”摆出了各种可能性。
他还分析了现代人的一些认识误区、障碍和方法论。误区之一是“记忆力好≠不需要记录”,之二是“懂了≠不值得记录”;日常的想法难以全面细致记录成为最大障碍,基于此,该书提出了两种建设方法。
现代人面临“正在改变的个人遗产和家族传承”,作者先是分析了究竟什么才是“个人的真正遗产” “普通人将拥有的不朽之路”,进而提到了第二大脑如何继承、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在书末,作者提出了现代人如何凭借脑机协作,早日成为智能增强人的话题,为现代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机会,主动迎接数据时代的变革提供了借鉴。
在论述过程中,涂子沛敏锐地捕捉到人类自身的局限,在数据革命的时代,面对生物大脑能力的恐慌,是主动应战还是“躲进小屋成一统”,抑或是消极抵抗,这不光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意味着人类自身面对信息传递的变革所应选择的路径。作者明晰地指出每个现代人遇到的“瓶颈问题”,从自身所遇到的生活现象讲起,仔细剖析人类大脑记忆能力局限给人带来的不同变化,以感同身受的具身性经验,赢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引出第二大脑的话题。
同时,涂子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工具书的特点。如何让第二大脑有更深层的价值,正是作者所期待的。作者围绕第二大脑展开叙述,叙述语言朴素、浅显,所列举的历史名人能为读者获得情感的共鸣。作者讲述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体验诚恳有度,让读者在顺畅的阅读中,渐渐认同作者的分析观点。作者能把新科技时代所给人们带来的能力恐慌化为“主动迎接”式参与,是难得的人类自我理性认知。
当下,世界进入AIGC时代,数据时代自生成内容的变革,让不少行业的从业者面临新的生存恐慌,更多人担心失业。ChatGPT带来新一轮的心理骚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数据化进程中这些具有质的飞跃的技术变革,促进了数据经济的发展,也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人类自身适应性的转变。诚然,新技术的簇生会淘汰某些人——那些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愿意做“寒号鸟”的人。而那些主动迎接挑战,自觉接受新技术挑战,顺利适应新技术要求并掌握新技术者,才能更胜一筹。作者所提倡的建立“第二大脑”的努力,正是适应这种挑战的主动性行为。“第二大脑”的提法,未必十分精准、确切,但作者在当下能提出这一概念,该书所提倡的自觉遵循人类思维习惯、运用新技术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人类进步,正是人类进入新的科技文明时代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从阶段性意义上说,《第二大脑》为读者提供了观照自身、更好地做到脑机融合、促进人类向好发展的新思维的窗口,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更迅猛,早一点认识到“第二大脑”的作用,自觉构建“第二大脑”,才是明智之举。一方面,人类需要从两三千年前的哲人那里汲取智慧,更要从现代科技的“超能量”中借力。第二大脑赋能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勇敢地拥抱数据化,适应数据化深层变革的要求,才是“识时务者”的俊杰。不管未来科技如何发展,时代总会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