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资料图片)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唐健:

做“最懂”预报员的“硬核后援”

图为唐健制作冬奥站点预报分钟级订正产品图/阳揣环

2012年,博士毕业的唐健怀揣着对气象事业的热爱,来到国家气象中心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一线预报员。谈及就业选择,唐健说:“导师当时希望我留校继续科研工作,但我更希望将所学投入到预报业务中。”

今年,是唐健在天气预报业务一线坚守的第十一个年头。虽然身处技术研发岗位,但他每年依然有2~3个月的时间在预报一线,这能让他在接受实践锻炼的同时更好地投入研究。

“只有站在预报员的角度,才知道预报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怀着这份初心,唐健一直坚信科研要贴合业务应用、服务预报一线。

时间回到2017年5月8日,唐健主持建设的主客观融合定量降水预报平台在中央气象台正式上线,这也标志着国家级定量降水预报业务从延续多年的手工降水产品制作正式切换到预报“现代化工厂”模式。

经过近6年的发展,主客观融合定量降水预报平台不仅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快速调取和调整,还充分发挥了预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提高预报智能化水平的同时,预报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天气的分析上。

“预报员是最懂预报员的人。”唐健说。作为长期坚守一线的预报员,他深知实际业务中的痛点和难点。

从2021年开始,唐健就投入到历史相似天气检索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中来。通过历史相似天气检索技术和系统,预报员能快速定位到历史上类似的天气过程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结果,为当下的预报提供有力参考。从2022年4月起,每遇重大过程时,在该检索平台支撑下制作的历史相似天气过程分析都会作为会商参考资料,及时送到当班首席预报员手中。

如果说预报员是冲在前线的战士,唐健所在的天气分析诊断科可以算作“后勤部队”。

“现代天气预报的基础是数值模式预报,但数值预报并不总是完美的,会存在偏差,如果有一些产品或工具的辅助,能够帮助预报员更好地了解什么时候可以采信数值预报,什么时候需要做出调整,预报效果可能会更好。”一入职即加入集合预报创新团队,到2022年成为团队队长,唐健在集合预报应用技术和产品上下足了功夫。2014年,集合预报产品共享网站正式上线。通过这个网站,他与团队成员研发的如极端天气、预报不确定性评估等多种集合预报产品,可以直接辐射国省市三级预报平台,产品多次在重大预报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全国预报员的重要参考。

2019年,唐健来到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室,并加入了针对重大气象保障的技术研发团队,团队发挥了国家级技术研发部门“小实体、大网络”的优势。2020年,团队研发的珠峰地区复杂地形多维插值支撑技术,助力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抓住窗口期,登顶珠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团队提供针对冬奥赛区赛道级基于确定性、集合预报的多种产品,为一线预报员提供技术支撑,预报效果也在冬奥示范计划中显现。

“天气预报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次预报都希望能再精准一点点。”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先后4次登陆我国,恰逢唐健值班,他和同事们准确把握了“梅花”登陆后降雨强度的发展演变,暴雨预报评分均优于全部模式和最优背景场。即便如此,唐健在事后回忆时仍然觉得有些遗憾。“如果当时能对降雨落区做更大胆的调整,预报服务效果可能会更好。”把这份“遗憾”转化为动力,他将继续扎根预报一线,通过科研提升业务科技能力,让预报再准一点,让服务再细一点。

关键词: